在中國國家博物館,一場盛大的展覽拉開了序幕,慶祝中國探月工程走過輝煌的二十年歷程。此次展覽的亮點之一,是月球正面與背面的樣本首次在全球觀眾面前同時亮相,為人們揭開了月球神秘面紗的一角。
展覽期間,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接受了新華社的專訪,詳細闡述了未來中國探月工程的宏偉藍圖。他透露,中國將繼續推進月球探測任務,嫦娥七號和嫦娥八號將成為新的焦點。
據悉,嫦娥七號計劃于2026年前后發射升空,其目標是深入探索月球南極的環境條件以及珍貴的水冰資源。緊隨其后的嫦娥八號,則預定在2028年前后啟程,致力于開展一系列月面科學實驗,并驗證資源開發利用的先進技術。
尤為引人注目的是,中國科學家正在緊鑼密鼓地研發一臺創新的月球“打磚”機器。這臺機器能夠利用太陽能產生高溫,將月壤熔融,并通過先進的3D打印技術,將月壤轉化為各種規格的“月壤磚”。這一突破性技術的實現,將為未來月球科研站的建造提供極大的便利,實現真正的“就地取材”。
嫦娥七號任務構成復雜,包括著陸器、軌道器、巡視器、飛躍器以及中繼衛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探測系統。其著陸區選定在月球南極的艾特肯盆地區域,這里科學價值極高,是研究月球起源和演化的關鍵地區。
飛躍器將執行一項前所未有的任務——飛越探測月球南極的陰影坑,尋找可能存在的水或水冰資源。而巡視器,即月球車,將與軌道器、著陸器等科學儀器緊密合作,與未來的嫦娥八號共同構建起月球南極科研站的基本框架。
通過嫦娥七號任務,中國科學家將獲取全月球、著陸區及巡視區域的遙感數據和就位科學數據,為月球科研站的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這一系列舉措,不僅展示了中國在月球探測領域的雄心壯志,也預示著人類在探索宇宙奧秘的道路上又邁出了堅實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