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果,這一消息近日由北京市經信局正式公布。數據顯示,目前北京市的人工智能企業數量已超過2400家,其核心產業的規模更是突破了3000億元大關,形成了一個覆蓋全鏈條的完整布局。
不僅如此,北京市在算力建設方面也取得了重要進展。現已建成的公共智能算力達到了2.2萬P,圍繞北京周邊形成了一個算力資源豐富、綠色智能的環京算力帶。同時,北京市還成功建立了人工智能數據運營平臺,匯聚了超過150個高質量的數據集,為人工智能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數據支撐。
北京海淀人工智能集群作為全國唯一的國家級集群,其影響力不僅局限于北京市內,更聯動了北京各區,輻射至京津冀地區,為各行各業的數字化轉型提供了強大的動力。據統計,北京市的大模型備案數量位居全國第一,占比接近四成,這充分展示了北京市在人工智能領域的領先地位。
北京市經信局局長姜廣智表示,未來北京市將繼續堅持技術創新與多模態發展,計劃用2-3年的時間培育出10家以上能夠躋身世界百強的人工智能領軍企業,并帶動相關產業的規模超過2萬億元。這將為北京市的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也為人工智能產業的持續繁榮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背景下,三地共同開展了制造產線關鍵材料的研發和產業化驗證工作。京津兩地更是攜手共建了“電子化學品基地”,以確保產業鏈和供應鏈的安全穩定。這一舉措不僅促進了產業規模的持續壯大,也使得企業總量接近900家。據統計,2024年1-11月,京津冀三地的集成電路產量達到了258.35億塊,同比增長19.8%,實現銷售收入約2600億元。
在京津冀地區,小米SU7的零部件采購占比達到了22%,而北京奔馳的采購額更是超過了50%。京津塘高速還實現了“燃料電池+自動駕駛+北斗導航”的全線貫通,進一步提升了交通的智能化水平。姜廣智局長指出,京津冀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集群內的企業是創新的主體,圍繞汽車產業鏈的“卡脖子”環節,三地聯合開展了旨在解決關鍵基礎技術和產品工程化攻關難題的產業筑基工程等,推動了22項卡點攻關,其中車載操作系統等4項卡點已實現規模應用。
在自動駕駛領域,京津冀地區也取得了顯著的成果。目前,該地區的自動駕駛已經實現了跨域全場景應用,開放自動駕駛測試里程達到了4311公里,完成測試里程超過6000余萬公里,位居全國第一。京津冀地區還打造了國內最大的智能網聯汽車城市級應用場景,為自動駕駛技術的推廣和應用提供了廣闊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