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這個以廣袤公路和郊區擴張著稱的國家,長久以來一直是全球汽車依賴度最高的國家之一。然而,近期的一項研究揭示了這種生活方式背后隱藏的真相,令許多美國人對自己的出行方式產生了不滿。
據統計,超過90%的美國家庭至少擁有一輛汽車,而87%的美國人每天都會使用汽車出行。汽車已經成為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然而,這種對汽車的極度依賴,正在悄然影響著美國人的生活質量。
研究發現,存在一個微妙的臨界點,一旦超過這個點,開車時間的增加反而會導致生活滿意度的下降。盡管擁有汽車無疑提升了整體滿意度,但當人們超過50%的外出時間都花在開車上時,他們的幸福感就會顯著降低。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城市規劃專家拉巴貝·薩阿道伊是該研究的主作者,她指出:“汽車依賴存在一個閾值效應。偶爾開車確實能提升生活滿意度,但頻繁駕車卻會讓人感到幸福感下降。”她進一步強調:“過度依賴汽車所帶來的代價是巨大的,有時甚至得不償失。”
為了揭示開車習慣與生活滿意度之間的關系,研究人員對美國各地的代表性人群進行了調查,并考慮了收入、家庭狀況、種族和殘疾等多個變量。通過統計模型的分析,他們發現了開車時間對生活滿意度產生的負面影響。
薩阿道伊對研究結果感到驚訝,她認為這可能與開車帶來的多重壓力有關,如持續駕駛造成的心理負擔、缺乏步行鍛煉導致的健康問題、社交互動的減少,以及購車和維護的經濟成本。她解釋說:“有些人覺得開車很正常,但另一些人卻覺得這是一種沉重的負擔。我們的研究并不是要求人們完全放棄汽車,而是希望他們能找到一種平衡。”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少數美國人主動選擇不擁有汽車,因為他們居住在適合步行的社區,但對于大多數沒有車的人來說,無法擁有汽車往往是由于貧困或殘疾所致。然而,這項研究還發現,無法擁有汽車本身也可能成為一種經濟負擔,并讓人感到孤立無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