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天文學界近日宣布了一項重大發現,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通過其PANORAMIC巡天項目,成功捕捉到兩個遙遠螺旋星系的壯麗身影——“燭龍”與A2744-GDSp-z4。這一突破性觀測成果,為我們揭示了早期宇宙中星系演化的全新面貌。
其中,A2744-GDSp-z4星系坐落于星系團Abell 2744之中,其質量驚人,達到了太陽質量的140億倍。這一發現意味著,即便在宇宙大爆炸后僅僅15億年的早期階段,清晰的螺旋星系就已經存在于浩瀚的宇宙之中。韋伯望遠鏡通過多個色帶的合成圖像,為我們展現了A2744-GDSp-z4的壯麗景象。
而另一顆引人注目的星系——“燭龍”,則更加遙遠。它不僅是人類目前已知的最遙遠、具有旋臂的核球+盤星系,而且其質量與銀河系相當。盡管每年僅產生約66個太陽質量的新星,但“燭龍”卻擁有著經典的核球和一個巨大的正面星盤,其旋臂更是延伸至62000光年之遠。紅移約為5.2的觀測數據表明,我們所見的“燭龍”,其實是宇宙大爆炸后約10億年的模樣。
韋伯望遠鏡的近紅外相機(NIRCam)和中紅外成像儀(MIRI)分別捕捉到了“燭龍”星系的不同特征。NIRCam主要捕捉了來自新形成恒星的溫暖光線,而MIRI則聚焦于冷塵埃和氣體顆粒所發出的星系光線。這些珍貴的觀測數據,為我們深入了解“燭龍”的內部結構和演化歷程提供了寶貴的線索。
研究發現,“燭龍”星系擁有一個類似靜止的核心和一個正在形成恒星的恒星盤。其中心核心呈現出紅色,并且具有靜止星系中測得的最高的恒星質量表面密度。這一發現不僅挑戰了我們對早期宇宙中星系演化的傳統認知,也為我們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化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思路。
“燭龍”星系的旋臂結構和光譜能量分布(SED)分析,也為我們揭示了其內部復雜的物理過程和演化機制。這一發現無疑將激發更多天文學家對早期宇宙星系演化的研究熱情,推動天文學領域的不斷發展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