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的一項突破性研究成果在國際學術界引起了廣泛關注。其研制的“天寶(BAAIWorm)”高精度仿真秀麗線蟲,成功登上了《自然·計算科學》這一權威學術期刊,并榮幸地被選為當期封面。
秀麗線蟲,這種體長不足1毫米的微小生物,因其神經系統的簡單性和深入研究的背景,成為了生物學研究中的關鍵模式生物。智源研究院的科學家們以此為基礎,構建了“天寶”這一數據驅動的生物智能模擬系統,實現了秀麗線蟲神經系統、身體與環境的閉環仿真。
“天寶”對秀麗線蟲的302個神經元進行了詳盡建模,并精確模擬了96塊肌肉和3341個力學計算單元,力求還原其真實的身體結構和神經感知能力。這一精細的建模工作,為后續的仿真研究奠定了堅實基礎。
更為創新的是,“天寶”不僅關注神經系統的建模,還將線蟲的身體與環境納入考量,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閉環系統。通過模擬線蟲根據食物化學信號自主蠕動的行為,研究團隊得以探索神經結構如何影響智能行為。這一成果在類腦智能研究領域具有重要意義。
在生物體與環境模型方面,“天寶”表現出色。其體表數據基于Sibernetic的模型進行轉換,但四面體線蟲體模型相比Sibernetic的粒子模型,元素數量大幅減少,性能得到顯著提升,同時保持了解剖學的真實性。“天寶”的3D仿真場景規模相比Sibernetic提高了兩個數量級,能夠模擬更加復雜和大范圍的環境。
在仿真技術方面,“天寶”采用了投影動力學作為形變求解器,顯著縮短了每個迭代步驟的仿真時間。同時,投影動力學在使用較大時間步長時也表現出了較高的穩定性,使得仿真能夠更高效地運行。在可視化方面,“天寶”采用了實時網格渲染和GPU光線追蹤技術,提升了仿真場景的真實感和互動性。
智源研究院理事長黃鐵軍表示,他們正在探索的是通過高精度模擬生物神經和身體系統實現更強智能的第三條路徑,即類腦方法。天寶通過構建線蟲的精細神經系統、身體和環境模型,為探索大腦與行為之間的神經機制提供了重要研究平臺。
《自然·計算科學》資深編輯阿納尼婭·拉斯托吉對這項研究成果給予了高度評價。她認為,動態機體與環境相互作用以及精細模擬的結合,使得在閉環系統中研究大腦活動如何影響行為成為可能。這一成果不僅為類腦智能研究開辟了新的道路,也為生物學和人工智能的交叉領域帶來了新的啟示。
“天寶”的仿真技術還展示了其在可視化方面的優勢。通過實時網格渲染和GPU光線追蹤技術,研究團隊得以更直觀地觀察和分析線蟲在3D環境中的行為。這一技術的應用,不僅提升了仿真場景的真實感,還為后續的實驗研究和數據分析提供了有力支持。
智源研究院的這一研究成果,無疑為類腦智能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通過高精度模擬生物神經和身體系統,“天寶”為探索大腦與行為之間的神經機制提供了全新的視角和方法。未來,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研究的深入,“天寶”有望在更多領域展現出其巨大的潛力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