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隨著《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即將于2024年正式實施,網絡信息安全領域再度聚焦于未成年人保護的重大議題。網信部門對此項工作表達了高度的重視,并采取了一系列行動。
微信公眾號“網信中國”近日發布了一系列關于網上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典型案例,揭示了多種網絡環境中對未成年人構成威脅的行為模式。
其一,某些短視頻平臺上出現了大量名為“沙雕動畫”的內容,這些動畫不僅包含血腥、驚悚元素,還惡意改編經典動畫形象,如“暴力海綿寶寶”、“驚悚米奇”等,甚至模擬校園欺凌、美化自殺自殘行為,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造成了嚴重損害。對此,網信部門已對相關平臺進行了行政處罰,并關閉了一批違規賬號。
其二,隱匿傳播涉未成年人軟色情內容的問題也浮出水面。一些用戶在未成年人分享日常內容的評論區發布低俗表情包和不良交友信息,企圖進行性引誘。部分用戶更是利用分隔符、替代詞等手段,在未成年人集中的頻道和興趣圈子中發布低俗色情內容。網信部門已指導平臺加大識別打擊力度,清理違規外鏈信息,并將相關違法線索轉交公安機關。
其三,利用“網紅兒童”違規牟利的現象也備受關注。一些賬號頻繁發布不良導向內容,通過打造“網紅兒童”形象違規引流牟利。這些行為包括讓未成年人擺拍校園霸凌視頻、售賣不良商品,以及發布不良價值觀內容等。網信部門已依法對這類賬號采取清理粉絲、取消營利權限、關閉賬號等措施。
其四,誘導未成年人參與“直播拆卡”的行為也被曝光。部分直播間售賣動漫、游戲卡牌盲盒,鼓動未成年人過度消費,甚至使用低俗暗示詞匯誘導購買低俗內容卡牌。網信部門已指導直播和電商平臺優化未成年人消費風險提示功能,并對違規直播和商品進行了處理。
其五,新技術新應用生成涉未成年人不良內容的問題也引起了重視。部分用戶利用AI繪圖技術將未成年人圖片轉換成惡俗低俗漫畫,一些AI對話服務也存在傳播低俗信息的風險。網信部門已依法處置問題突出的平臺和賬號,并督促AI服務平臺開展自查自糾。
其六,青少年模式下呈現違法不良信息的問題同樣不容忽視。個別社交平臺在青少年模式下,搜索特定關鍵詞仍會出現色情引流信息,誘導未成年人添加群組、下載App。網信部門已依法處置問題突出平臺,并督促平臺升級青少年模式,強化互動環節管理。
其七,兒童智能設備存在違法違規內容的問題也引發了關注。部分兒童智能手表和學習平板電腦存在傳播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信息的情況。網信部門已約談相關企業,督促全面排查設備內容安全,并對違規企業進行了行政處罰。
網信部門表示,將繼續依托“清朗”系列專項行動,針對可能影響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各類新問題新情況,采取有力措施,持續凈化未成年人上網環境,為未成年人營造一個更加安全、健康的網絡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