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梅賽德斯-奔馳勞資委員會主席Ergun Lümali公開發聲,呼吁公司重新審視其在中國市場的戰略定位,旨在重振旗鼓,確保年度銷量能夠維持在200萬輛的基準線之上。這一呼吁背后,是對奔馳全球銷量下滑現狀的深刻反思。
Lümali明確指出,為了有效利用德國本土的生產能力,奔馳必須實現年銷量200萬輛的目標。然而,現實卻頗為嚴峻。自2020年以來,奔馳在CEO Ola Kaellenius的帶領下調整了全球戰略,放棄了對銷量增長的盲目追求,轉而聚焦利潤豐厚的細分市場,并計劃至2025年削減成本超過20%,力圖將品牌推向更高層次的市場定位。
然而,中國市場對高端電動車型的接受度并未如預期般高漲,反而對價格更為親民的電動車型表現出了更大的興趣。這一市場變化促使部分投資者向奔馳提出了調整戰略的建議。Lümali對此表示認同,認為奔馳不僅需要尋求新的增長點,更需要制定一套全新的戰略方案。
在德國汽車行業內部,管理層與勞工代表之間的緊張關系正愈演愈烈。雙方爭論的焦點在于,如何在中國市場的平價車型競爭中保持并擴大市場份額。汽車制造商的高管們認為,大幅裁員是生存的必要條件;而勞工代表則指責管理層在制定戰略時出現了重大失誤。
從銷售數據來看,奔馳的處境確實不容樂觀。今年前9個月,其全球銷量同比下降了4.3%,僅達到146萬輛。在純電動汽車領域,奔馳的銷量更是遠遠落后于寶馬集團。更令人擔憂的是,奔馳預計2024年的銷量將略低于2023年的204.38萬輛,這表明當前的戰略調整并未能有效提振銷量。
面對這一系列挑戰,奔馳顯然需要更加靈活和創新的戰略來應對。無論是調整產品線、優化生產成本,還是加強與消費者的溝通,都是值得考慮的方向。只有這樣,奔馳才有可能在全球汽車市場中重新找回自己的位置,特別是在中國這個充滿機遇與挑戰的市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