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41次南極考察隊已啟程,攜帶新一代“極地科考增壓建筑”前往南極內陸的昆侖站。這座建筑由中建三局與中國極地研究所聯合研發,專為應對極端環境而設計,可承受零下90℃的低溫考驗,并有效應對霜雪、能源及通信限制等多重挑戰。
昆侖站位于南極內陸冰穹A地區,海拔高達4087米,不僅是人類在南極建立的海拔最高考察站,還因自然環境極為惡劣而被稱為“不可接近之極”。此處年平均溫度為-58℃,冬季最低溫度可達-93℃,且含氧量僅為平原地區的60%。過去,受技術所限,科考活動在夏季僅能維持20人20天左右。
新一代“極地科考增壓建筑”的問世,將顯著改善這一狀況。該建筑由三個典型模塊單元組成,可在極端條件下快速拼裝,為科考人員提供更廣闊的工作與生活空間。其內部溫度能穩定維持在25℃,氣壓接近一個大氣壓,相當于海拔1500米的環境,從而大幅提升科考人員的工作效率和居住舒適度。
這款增壓建筑并非首次亮相。此前,它已在國防、科考、旅游及工程等多個領域的高海拔、惡劣環境場景中得到應用,并展現出卓越的性能。
中建三局透露,他們于2023年接受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的委托,針對昆侖站的特殊環境條件進行研發。此次南極考察,將是對這款“極地科考增壓建筑”性能和實用性的又一次重要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