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A系列處理器的發展歷程,一直以來都是智能手機行業技術進步的標桿。從2013年的A7處理器,采用28納米工藝,到預計2024年推出的A18 Pro,將使用3納米工藝,蘋果在晶體管數量上實現了從10億到200億的飛躍。
這一顯著的進步不僅帶來了性能的巨大提升,同時也帶來了制造成本的急劇增加。知名分析師Ben Bajarin指出,隨著工藝節點的不斷縮小,臺積電為蘋果代工的每片晶圓費用也水漲船高。從A7時代的28納米晶圓每片5000美元,到A17和A18系列3納米晶圓的18000美元,費用增長了超過三倍。
晶體管密度的提升速度雖然近年來有所放緩,但生產成本卻持續攀升。具體來說,每平方毫米的成本從A7時期的0.07美元,上升到A17和A18 Pro的0.25美元。這一變化不僅反映了先進制程技術的復雜性,也揭示了高昂的研發成本。
臺積電方面,計劃在2025年1月對3納米、5納米先進制程以及CoWoS封裝工藝進行價格調整。其中,3納米和5納米制程的價格預計將上漲5%至10%,而CoWoS封裝工藝的漲幅則可能達到15%至20%。為了緩解客戶的壓力,臺積電對于成熟制程將提供一定的價格折讓。
值得注意的是,臺積電預計將在今年下半年開始量產2納米芯片,并預計蘋果、英偉達、高通等公司將成為其主要客戶。然而,有消息透露,由于臺積電2納米制程的產能有限,這些主要客戶可能會考慮將部分訂單轉向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