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科技界迎來了一則關于Linux內核的重要變更消息。據科技媒體Phoronix報道,Linux內核中的EFI Zboot代碼將迎來一次重大調整,其核心在于壓縮算法的支持范圍將大幅縮減。
在此之前,EFI Zboot采用的是一種被稱為“壓縮庫博物館”的模式,該模式集成了Gzip、LZ4、LZMA、LZO、XZ和Zstd六種壓縮算法。然而,這些算法在實際應用中的使用頻率并不均衡,部分算法的使用范圍相對有限。
Ard Biesheuvel提出了一項新提案補丁,旨在通過精簡代碼、降低復雜度和減少維護成本,來優化EFI Zboot的壓縮算法支持。具體而言,該補丁建議僅保留Gzip和Zstd兩種壓縮算法,而放棄其他四種算法。
補丁中詳細闡述了選擇Gzip和Zstd的原因。Gzip以其快速的解壓縮速度著稱,盡管其壓縮率并非最高,但在Fedora等操作系統中已有實際應用,特別是在arm64架構的EFI zboot內核壓縮中。同時,QEMU在啟動未加載固件的內核時也直接支持Gzip。而Zstd則以其高壓縮率和幾乎與Gzip相當的解壓縮速度脫穎而出,同時減少選項數量有助于降低其他EFI zboot格式使用者的負擔。
據悉,該提案補丁已經通過反復測試和驗證,并即將合并到Linux內核主線中。補丁的合并速度超乎預期,它已被添加到efi.git的“urgent”分支中,意味著它可能不需要等到Linux 6.14周期,而是會提前合并到即將到來的6.13周期中。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變更僅影響EFI Zboot部分,對Linux內核其他區域的壓縮/解壓縮選項并無影響。這意味著,Linux用戶在使用其他壓縮算法時,不會受到此次變更的直接影響。
此次Linux內核EFI Zboot代碼的調整,無疑是對現有技術的一次優化和升級。通過精簡壓縮算法支持,Linux內核將變得更加簡潔、高效,有助于降低維護成本,提升整體性能。
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Linux內核也在不斷更新和完善。相信在未來的日子里,Linux將繼續為用戶帶來更加優質、高效的使用體驗。
然而,對于部分依賴其他壓縮算法的EFI Zboot用戶來說,此次變更可能會帶來一定的調整成本。因此,建議相關用戶在Linux內核更新后,及時關注并測試新的EFI Zboot功能,以確保系統的穩定運行。
總的來說,Linux內核EFI Zboot代碼的這次調整是一次積極的技術優化,旨在提升系統的性能和穩定性。雖然部分用戶可能需要面對一定的調整成本,但長遠來看,這將為Linux用戶帶來更加優質的使用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