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委員會在10月末做出重大決定,宣布對中國電動汽車(BEV)的反補貼調查告一段落,并從10月31日起,對源自中國的電動汽車實施五年的反補貼稅措施。
該稅率根據不同的中國汽車出口企業而有所差異。具體而言,比亞迪將承擔17.0%的稅率,吉利為18.8%,而上汽集團則將面臨高達35.3%的稅率。對于其他未被專門抽樣的合作企業,將統一適用20.7%的關稅。
此舉立刻在業內激起廣泛討論。有專家批評歐盟此舉與當前全球貿易的開放趨勢不符,認為這反映了歐盟在處理國際貿易事務時的狹隘視野,同時也損害了其在全球治理中的聲譽。
新能源汽車研究領域的權威機構電車界也表示擔憂,認為這一決策對歐盟自身的汽車產業乃至整體經濟發展并無益處。在全球正努力轉向可持續能源的背景下,中國在新能源汽車技術方面已積累顯著優勢。歐盟原本可以通過與中國合作,加快自身在這一領域的發展步伐。
然而,如今的高關稅政策無疑增加了成本負擔,阻礙了技術的引進與創新,可能導致歐盟在新一輪的技術競賽中處于不利地位,錯失寶貴的發展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