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項突破性的醫學研究引起了廣泛關注。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與國際團隊合作,成功利用“離體大腦養護技術”讓一只豬的離體大腦在“死亡”50分鐘后恢復活力。這一成果不僅為心臟驟停患者的搶救提供了新思路,也為腦科學研究開辟了新的平臺。
據報道,該研究團隊在實驗中觀察到,肝臟在術后腦損傷的發病機制中起著關鍵作用。通過加入功能正常的肝臟到體外腦常溫機器灌注模型中,研究團隊顯著減少了術后腦損傷,提高了神經元活性。
研究人員首先使豬心臟停跳,隨后將其大腦與身體分離。50分鐘后,他們利用自主研發的“離體大腦養護技術”,將離體大腦與體外生命支持設備連接,成功恢復了大腦功能。
實驗結果顯示,在單純心肺復蘇系統支持下,離體大腦水腫明顯,神經細胞活力下降;而在體外心肺肝復合生命系統支持下,大腦水腫減輕,神經細胞活力得到明顯改善。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器官移植中心主任何曉順表示,這一研究成果有望提升心臟驟停患者的搶救成功率,為未來的醫學研究提供新的方向。
該研究的成功不僅為心臟驟停搶救提供了新策略,也為全球醫學界帶來了新的希望和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