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討人工智能(AI)日益融入日常生活的當下,一個引人深思的問題浮現:究竟哪些群體更容易接納這項前沿技術?普遍認知中,精通技術且熟悉AI運作機制的人群似乎應是AI的熱衷追隨者。然而,近期《營銷學期刊》發表的一項研究卻揭示了出人意料的發現。
研究顯示,相較于對AI有深入了解的人群,那些對AI知之甚少的人反而展現出更高的使用意愿。研究人員將這一反差命名為“低認知-高接受度”現象。值得注意的是,這一關聯跨越不同群體、地域乃至國界,具有普遍性。
例如,市場分析公司益普索的數據覆蓋了27個國家,結果顯示,在那些AI認知度普遍較低的國家中,民眾對AI的接納程度竟高于AI認知度高的國家。同樣,一項針對美國大學生的調研也顯示,對AI了解有限的學生更傾向于借助AI完成學術任務。
探究其背后原因,AI如今已能執行許多曾被視為人類專屬的任務,如創作藝術品、撰寫感人回復或演奏樂器。這種能力賦予了AI近乎神奇的光環,仿佛它正逐步踏入人類的領域。然而,對AI技術有深入了解的人深知,這背后不過是算法、訓練數據和計算模型的運作,因而減少了其神秘感。
相反,對AI了解不多的人往往將其視為神奇且令人敬畏的存在。正是這種神秘感促使他們更愿意嘗試AI工具。研究表明,“低認知-高接受度”關聯在涉及人類特質的任務中尤為顯著,如提供情感支持或咨詢。而在執行與人類特質關聯不大的任務,如分析測試結果時,這種模式則出現反轉,AI認知度高的人因更注重效率而更傾向于接受這些應用。
有趣的是,即便對AI認知度低的人可能認為AI能力有限、缺乏道德甚至令人畏懼,但他們仍對AI持開放態度。這種開放似乎源自對AI所能創造奇跡的好奇與驚嘆,盡管他們也意識到其潛在缺陷。這一發現為政策制定者和教育工作者帶來了挑戰。
提高公眾對AI的認知水平雖有助于增進理解,但也可能削弱AI的神秘感,從而降低人們的使用熱情。因此,在幫助人們理解人工智能與保持對AI的開放態度之間,需找到一個微妙的平衡點。為了充分發揮AI的潛力,企業、教育機構和政策制定者需共同努力,精準把握這一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