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國水利工作會議順利召開,水利部宣布了未來幾年的重要規劃。據悉,到2025年,水利部計劃啟動編制60項水利技術標準,并推廣100項成熟且適用的水利科技成果,旨在加強新技術與新設備的研發和應用。
會議中,水利部的相關負責人還透露,將致力于完善流域防洪工程體系、雨水情監測預報體系以及水旱災害防御工作體系,并啟動一系列水利工程建設。同時,水利部將進一步明確和落實水庫、河道及堤防、蓄滯洪區的管理責任,以提升國家的水旱災害防御能力。
水利部還揭曉了2024年度有影響力的十大水利工程,這些工程涵蓋了多個重大水利項目。其中包括黃河古賢水利樞紐工程的開工建設,西江大藤峽水利樞紐首次達到正常蓄水位,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的全線通水,以及南水北調引江補漢工程進入全面施工階段等。其他工程還包括浙江鏡嶺水庫、江西峽江灌區的開工建設,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的全線推進,引江濟淮工程(河南段)的全線通水,甘肅引洮供水二期工程的全面發揮效益,以及東淀蓄滯洪區(河北省部分)防洪工程與安全建設項目的開工建設。
在科技助力水利方面,去年12月17日,我國首顆以水利命名的遙感監測衛星“水利一號”成功發射。該衛星的地面站于12月23日成功接收了首幅影像,標志著我國在水利遙感監測領域邁出了重要一步。
不僅如此,中國電建設計承建的世界第一高壩——雙江口水電站大壩的建設也取得了顯著進展。該大壩的年填筑方量已突破1650萬方,創下歷史新高。電站建成后,將有效提升下游梯級電站的枯期出力,預計每年可增加枯期電量66億千瓦時,并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718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