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陽能電池研究領域,一項來自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的突破性成果近日引起了廣泛關注。該所的研究員葛子義與劉暢團隊,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運行穩定性提升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
據悉,研究團隊通過創新性的方法,將特定的化學分子——2,1,3-苯并噻二唑與5,6-二氟-4,7-雙引入到鈣鈦礦前驅體溶液中。這一舉措成功解決了長期困擾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一個關鍵問題,即器件中的離子遷移現象。
這一創新技術的應用,使得反式單結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光電轉換效率(PCE)一舉突破了26%的大關,并且在穩定性測試中展現出了卓越的表現。根據ISOS-L-3測試標準,經過特定處理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在老化1000小時后,仍能維持其原始PCE的85%,這一數據遠超以往的研究成果。
不僅如此,當研究團隊將這一策略應用于寬帶隙鈣鈦礦系統時,全鈣鈦礦串聯太陽能電池的PCE更是達到了驚人的27.8%。這一成果不僅驗證了策略的普遍適用性,更為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性能提升開辟了新的道路。
研究團隊表示,他們之所以能夠在這一領域取得如此顯著的進展,離不開對鈣鈦礦太陽能電池長期而深入的研究。在研究中,他們發現氟元素的高度電負性對于抑制鈣鈦礦的分解以及降低碘空位缺陷密度起到了關鍵作用。同時,特定分子的協同作用也為性能的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持。
這一研究成果的發布,不僅為鈣鈦礦太陽能電池領域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更為未來的研究者們提供了一條有效提高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性能和穩定性的途徑。這一突破性的進展,無疑為實現綠色能源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科學和技術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