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篇關于格陵蘭冰蓋消融情況的研究論文在《地球物理研究快報》上發布,引起了廣泛關注。該論文利用NASA與ESA的衛星數據,詳細揭示了格陵蘭冰蓋在過去13年間的消融態勢,結果令人憂慮。
據研究顯示,格陵蘭冰蓋的消融并非均勻進行,而是呈現出顯著的區域性差異。特別是冰蓋邊緣及冰川入海口區域,融化速度遠超中心地帶。在2010年至2023年間,格陵蘭島總共失去了2347立方公里的冰量,這一數字相當于非洲維多利亞湖的蓄水量,令人觸目驚心。
為了確保數據的準確性和一致性,研究人員綜合采用了ESA的CryoSat-2衛星(通過雷達進行測量)和NASA的ICESat-2衛星(利用激光進行測量)的數據。這種方法不僅提高了測量精度,還使得研究結果更具說服力。
研究數據顯示,在這13年間,格陵蘭冰蓋的平均厚度減少了1.2米。然而,在冰蓋邊緣區域,這一數字更是高達6.4米,其中Zachariae Isstr?m冰川的損失尤為嚴重,達到了75米。這一發現不僅揭示了冰蓋消融的嚴峻現實,也凸顯了不同區域之間融化速度的顯著差異。
這項研究不僅為量化冰損失提供了重要數據,還深入探討了冰蓋不同區域的融化模式。這些發現對于未來氣候變化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有助于我們更準確地預測和應對全球變暖帶來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