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故事在業界引起了廣泛關注,它涉及到了德國博世集團與中國寧德時代之間的微妙關系。故事的起點,要追溯到寧德時代的前身ATL,這家企業憑借在消費類電池領域的深厚積累,成功吸引了蘋果公司的青睞,成為其供應商。
然而,當時的寧德時代在汽車零部件領域尚顯稚嫩,它渴望得到博世這樣的行業巨頭的支持與合作。但遺憾的是,隨著新能源汽車行業的蓬勃興起,博世卻未能把握住與寧德時代攜手共進的機會。
據知情人士透露,當時新能源汽車的動力電池正處于標準化、通用化的初期階段,技術門檻相對較低,與日常購買的普通電池無異。加之電池成本受原材料價格波動的影響較大,成本控制成為一大難題。在這樣的背景下,博世權衡利弊后,決定放棄與寧德時代合作生產動力電池的計劃。
然而,世事難料。隨著時間的推移,全球新能源汽車行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寧德時代憑借敏銳的市場洞察力和卓越的技術實力,成功抓住了這一歷史性的機遇。如今,寧德時代已躋身全球最大動力系統供應商之列,其電池產品更是成為了勞斯萊斯閃靈、奔馳G級純電、寶馬i7等高端車型的標配。
數據顯示,寧德時代在全球市場的份額已經穩定在37%左右,這意味著每三輛電動汽車中,就有一輛搭載了寧德時代的電池產品。這一成績不僅彰顯了寧德時代的強大實力,也讓人不禁為當年博世集團的決策感到惋惜。
隨著新能源汽車市場的不斷擴大,傳統汽車零部件制造商如博世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每多賣出一輛新能源汽車,就意味著少賣出一件博世電噴器產品。這從側面反映了新能源汽車在當今技術環境下的重要地位,以及其對傳統汽車產業帶來的深刻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