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的一位消費者肖先生,近期在當地的二手車市場遭遇了一段購車風波。原本他心儀的是一輛奔馳C 260L二手車,然而由于個人征信問題,他無法直接通過貸款購買,于是選擇了“以租代購”的購車方式。
這輛奔馳C 260L新車市場售價大約在23至25萬元之間,但肖先生通過以租代購的方式購車,最終的花費卻幾乎翻了一番。根據他的描述,每月需要償還7800元,還款期限為48期,再加上34600元的首付,整體費用超過了40萬元。
在購車時,車商告知肖先生可以提前一年還款,并且一年內的利息大約為2萬元,無需支付違約金。肖先生當時認為自己有能力在一年內結清貸款,因此沒有過多考慮后期的貸款金額和利息問題。
然而,在家人的提醒下,肖先生發現了問題的嚴重性。以租代購的總還款額已經遠遠超過了40萬元,而他的收入并不穩定,每月近8000元的分期還款將給他的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因此,他向車商提出了退車的請求。
但車商拒絕了肖先生的退車要求,指出他是成年人,購車合同已經明確規定了還款金額和違約賠償方案。如果肖先生提前終止合同或退車,根據違約條款,他需要支付53700元的違約金。
肖先生表示,他只用了這輛車一周,并且已經支付了三萬多元。如果再加上違約金,那么他開這輛奔馳二手車一周的代價將超過8萬元。
對此,法律專家指出,當事人在簽訂合同時應謹慎考慮。雖然合同中的違約金條款具有法律效力,但如果約定的違約金過高,法院有權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并非完全按照合同約定的金額執行。
肖先生的案例也引發了公眾對于“以租代購”購車方式的關注。這種購車方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購車的門檻,但背后的風險和費用卻往往被消費者忽視。
法律專家提醒廣大消費者,在選擇購車方式時,一定要充分了解各種方式的利弊,特別是費用和風險方面。同時,在簽訂合同時,一定要仔細閱讀合同條款,避免因為一時疏忽而陷入不必要的糾紛。
對于肖先生的遭遇,也引發了社會對于二手車市場監管的討論。如何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避免類似事件的發生,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