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糧食供應安全正面臨著一項嚴峻挑戰:害蟲對農藥的抗藥性不斷增強。這一問題不僅威脅著農業生產,也促使農藥產業向更高效、生態友好且低抗藥性的綠色農藥轉型。
傳統的殺蟲劑雖然效果顯著,但其副作用同樣不容忽視。它們不僅會對環境造成污染,還會誤殺有益生物。更重要的是,長期使用同一種農藥會導致害蟲逐漸產生抗藥性,使得農藥逐漸失效。因此,尋找一種既能有效殺蟲又無污染,還能實現“精準打擊”的農藥成為當務之急。
針對這一難題,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的楊青教授團隊經過數十年的潛心研究,終于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他們發現害蟲體內存在一種特殊的蛋白質,這種蛋白質與農藥抗藥性有著直接關聯。這一研究成果近日在權威期刊《細胞》上發表。
研究揭示了這種蛋白質在昆蟲體內轉運脂質和外排農藥的完整過程,為研制新型綠色農藥提供了全新的思路。據楊青教授介紹,研制綠色農藥的關鍵在于找到人畜安全的農藥分子靶標,就像瞄準害蟲的靶心一樣,需要精準打擊。
在尋找這個“靶心”的過程中,楊青團隊發現了一種僅存在于昆蟲和其他節肢動物中的轉運蛋白質。這種蛋白質具有獨特的轉運功能,而在人類、脊椎動物和植物中則不存在。因此,它成為了一個理想的農藥分子靶標。
為了驗證這一發現,楊青團隊以全球性害蟲赤擬谷盜為實驗對象,深入研究了這種轉運蛋白質在昆蟲體內的轉運機制。他們發現,如果能夠抑制這種轉運蛋白質的功能,就相當于打破了害蟲的防御機制,使其更容易受到農藥的攻擊。
基于這一發現,楊青團隊進一步找到了能夠抑制這種轉運蛋白質功能的小分子抑制劑。這一成果為研制新型綠色農藥奠定了堅實基礎。
楊青教授表示,下一步科研團隊將加速推進綠色農藥的研制工作,努力降低制藥成本,以期盡快實現研究成果的產業化應用。這將為全球糧食供應安全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