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數據盛行的當下,網絡爬蟲技術作為信息采集的利器,其邊界與合法使用問題日益凸顯,成為影響網絡數據安全的重要因素。
近日,上海市普陀區人民法院宣判了一起涉及爬蟲技術的案件,這是上海首例認定提供爬蟲程序抓取公開數據構成提供侵入計算機信息系統程序罪的案例。案件的主角是王某,一名畢業于名牌大學IT專業的年輕程序員。
王某在入職網絡公司后,敏銳地察覺到爬蟲技術的市場需求。2021年,他成功開發出一款能夠破解得物App防護措施、自動抓取商品數據的爬蟲程序。這款程序不僅能夠幫助用戶輕松獲取商品信息,還能進行競品分析,因此在電商行業備受歡迎。
王某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術能力,在朋友圈、博客等平臺大肆宣傳并售賣這款爬蟲程序。短短兩年內,他就通過這一途徑獲利60余萬元。然而,好景不長,2021年10月,王某的違法行為被得物公司的一名員工發現。這名員工通過購買算法并驗證,確認該算法能夠從得物App獲取包括產品定價信息等核心數據,隨后向公安機關報案。
經過公安機關的深入偵查,發現王某的爬蟲程序通過破解API加密算法、批量獲取設備身份指紋SK等技術手段,能夠繞過得物App的防護機制,無需授權即可獲取服務器數據。這一行為嚴重侵犯了得物公司的信息安全和合法權益。
2023年11月,王某被公安機關抓獲。在審訊過程中,他自愿認罪認罰并退繳了違法所得。普陀區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王某明知其開發的爬蟲程序具有破解App安全保護措施并獲取商品數據的功能,仍通過網絡向他人售賣并提供維護服務,其行為已經構成提供侵入計算機信息系統程序罪,且情節特別嚴重。
鑒于王某在案件審理過程中表現出坦白、認罪認罰、退贓等情節,法院最終判處其有期徒刑三年,緩刑三年,并處罰金人民幣八萬元。這一判決不僅彰顯了法律對網絡安全和信息安全的高度重視,也提醒廣大網民和網絡從業者要嚴格遵守法律法規,合理、合法地使用網絡爬蟲技術。
值得注意的是,爬蟲技術本身是一種中立技術,但隨著其應用范圍和深度的不斷擴張,合理使用的界限逐漸模糊。使用不當可能引發法律風險,甚至構成違法犯罪。例如,未經授權爬取受保護的數據、破解驗證碼、繞過防火墻等行為,都可能構成非法獲取計算機信息系統數據罪或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