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理工大學張軍院士團隊近日取得重大突破,他們首創的片上光譜復用感知架構在國際上引起廣泛關注。該團隊成功研制出首款百通道百萬像素高光譜實時成像器件,其光能利用率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
光譜,被譽為“光基因”,是光信號在不同波段的強度分布,它揭示了目標物體對光的反射和透射特性。高光譜成像技術能夠同時捕獲目標的空間信息和多達數十甚至上百個波段的光譜信息,因此在衛星遙感、深空探測等領域具有極其重要的應用價值。
然而,傳統的高光譜成像技術受限于分光方式和窄帶測量,導致其在空間、時間和光譜分辨率上難以取得平衡。龐大的系統體積和重量也嚴重制約了其在實際應用中的發展。
張軍院士團隊通過提出片上光譜復用感知理論與技術,徹底顛覆了傳統的成像模式。他們研制的高光譜智能成像器件不僅將光能利用率大幅提升至74.8%,更在體積和重量上實現了革命性的突破。
這款器件的工作波段覆蓋了可見光和近紅外超寬波段,擁有國際領先的空-時-譜分辨率。其完全自主知識產權也標志著我國在高光譜成像技術領域的創新實力。
該器件的廣泛應用前景已在多個領域得到驗證。在遙感探測領域,團隊利用該器件成功拍攝了月球表面的高清光譜視頻,展示了其在弱光環境下的卓越性能。在生命健康領域,它能夠實現動態的血氧檢測和水質污染分析,為健康監測和環境保護提供了新的工具。在智慧農業和工業自動化方面,該器件也展現出了高精度檢測和分揀的強大能力。
北京理工大學張軍院士團隊的這一重大創新,不僅推動了高光譜成像技術的發展,更為我國在科技前沿領域的國際競爭力增添了新的籌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