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國家航天局以及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近日聯合發布了《國家空間科學中長期發展規劃(2024—2050年)》,旨在明確我國空間科學發展的藍圖與目標。
根據規劃,我國將圍繞五大科學主題,分三個階段實施科學任務,旨在實現空間科學的高質量發展,并帶動相關技術創新與應用升級,最終躋身國際前列,成為空間科學強國。
首先,至2027年,我國將運營中國空間站,并實施載人月球探測、探月工程四期與行星探測工程,力求在這些領域取得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原創成果。
隨后,在2028至2035年間,我國將通過第一階段的任務實施,取得位居世界前列的原創成果,并繼續運營中國空間站。同時,將論證實施載人月球探測、月球科研站、太陽系邊際探測等一系列科學任務。
而至2036至2050年,我國空間科學的重要領域將達到世界領先水平。規劃提出,將論證并實施5至6項大型任務,以及約25項中小型和機遇型任務,以鞏固和擴大我國在空間科學領域的國際領先地位。
為了實現這些目標,規劃強調了組織實施的強化、財政投入的保障、基礎能力的夯實、國際合作的深化以及科學普及的加強。這些措施將有助于我國持續取得關鍵性、原創性、引領性的重大科技成果,有力支撐航天強國、科技強國建設。
規劃中的五大科學主題包括“極端宇宙”、“時空漣漪”、“日地全景”、“宜居行星”以及“太空格物”。這些主題涵蓋了從宇宙的起源與演化、引力與時空的本質、地球與太陽的復雜系統、太陽系與系外行星的宜居性,到太空條件下的物質運動與生命活動規律等多個前沿領域。
在每個主題下,規劃都明確了優先發展方向和擬解決的重大科學問題。例如,在“極端宇宙”主題下,將探索暗物質與極端宇宙、宇宙起源與演化等方向,旨在揭示極端宇宙條件下的物理規律。
規劃還提出了具體的科學任務規劃,包括從空間X射線等多波段協同觀測、空間引力波探測探路者等任務方向中遴選大型任務,以及從暗物質粒子探測、空間太赫茲高速成像巡天等任務方向中遴選中小型和機遇型任務。
總的來說,《國家空間科學中長期發展規劃(2024—2050年)》為我國空間科學的發展制定了清晰的路線圖和目標。通過實施這一規劃,我國有望在未來幾十年內在空間科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