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起涉及人工智能購物應用Nate的欺詐案在美國引起了廣泛關注。該案的主角,Nate的創(chuàng)始人兼前首席執(zhí)行官Albert Saniger,被美國司法部指控欺詐投資者。
Nate,這款標榜能提供“一站式”結(jié)賬體驗的人工智能購物應用,自2018年成立以來,便吸引了眾多投資者的目光。據(jù)悉,Nate從包括Coatue和Forerunner Ventures在內(nèi)的多家投資機構(gòu)處籌集了超過5000萬美元(按當前匯率計算,約合3.65億元人民幣)的資金。其中,在2021年,Nate還完成了一輪由Renegade Partners領投的3800萬美元A輪融資。
然而,Nate背后的運營模式卻與其宣傳大相徑庭。據(jù)美國司法部紐約南區(qū)檢察院揭露,Nate所謂的自動化購物體驗,實際上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在菲律賓呼叫中心工作的數(shù)百名人工承包商。這些承包商需要手動完成購買流程,而并非如Nate所宣傳的那樣,完全依靠人工智能技術實現(xiàn)自動化。
在籌集風險投資時,Saniger曾聲稱Nate能夠“無需人工干預”進行在線交易,只有在AI無法完成交易的極端情況下才會有人工介入。然而,事實并非如此。盡管Nate確實獲得了一些AI技術,并聘請了數(shù)據(jù)科學家,但其應用的實際自動化率卻為0%。這一驚人事實,讓投資者們對Nate的誠信產(chǎn)生了嚴重質(zhì)疑。
其實,早在2022年,《The Information》就曾對Nate大量使用人工承包商的情況進行過調(diào)查。但當時,Saniger并未對此置評請求作出回應。如今,他已不再擔任Nate的首席執(zhí)行官,而是成為了紐約風險投資公司Buttercore Partners的管理合伙人。對于此次欺詐案,Buttercore Partners也未對置評請求作出回應。
美國司法部的起訴書進一步指出,由于運營不善和欺詐行為,Nate在2023年1月耗盡了資金,被迫出售資產(chǎn)。這一事件導致投資者遭受了“近乎全部”的損失。對于投資者來說,這無疑是一次沉重的打擊。
值得注意的是,Nate并非唯一一家被指控夸大其人工智能能力的初創(chuàng)公司。近年來,類似的事件時有發(fā)生。例如,在2023年,《The Verge》曾報道過一家所謂的“AI”免下車軟件初創(chuàng)公司,實際上也主要依靠在菲律賓的人工來運作。更近一些,據(jù)《Business Insider》報道,AI法律科技獨角獸公司EvenUp也大量依賴人工來完成工作。這些事件都揭示了當前人工智能領域存在的一些問題和挑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