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農業農村部、金融監管總局、公安部及市場監管總局聯合發布了針對“云養經濟”領域欺詐風險的防范提示,旨在保護公眾利益,促進農業產業健康發展。
近年來,“云養經濟”領域頻繁發生違法犯罪活動。一些不法分子假借農業產業之名,將農產品種養、銷售活動包裝成投資融資項目,并利用互聯網廣泛宣傳,誘導公眾參與,從而實施欺詐行為。這種行為不僅侵犯了公眾的合法權益,也對農業產業的正常發展造成了不良影響。
在“云養經濟”欺詐活動中,不法分子往往采用三大手段。首先,他們以“農業+科技”為噱頭,炒作田園生活、有機生態、智慧農業等熱門話題,通過偽造養殖、種植視頻和圖片來虛構或夸大實際生產情況,并承諾低風險、高收益,但實際上其經營模式根本無法支撐所承諾的收益。其次,這些欺詐活動具有極強的網絡屬性,不法分子通過互聯網和移動應用程序進行運營,利用網上支付工具進行資金收付,使得風險迅速擴散,資金監管和追蹤變得極為困難。最后,這些活動還涉及多種違法犯罪行為,如非法集資、傳銷等。不法分子通常以種養收益分紅、農特產品返還等為誘餌,吸引公眾參與投資,有的甚至誘導參與者發展下線,不斷擴大資金池。
針對“云養經濟”領域存在的風險,公眾應保持高度警惕。農業產業本身周期長、利潤率有限,因此任何承諾高額返利或低風險高收益的宣傳都不可信。公眾應理性對待各種宣傳炒作,不盲目相信所謂的高收益承諾,也不應輕易受熟人介紹的影響。要牢記“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高收益往往伴隨著高風險,甚至可能是陷阱。
同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也應依法合規開展日常生產經營活動,不超越經營范圍或違規從事金融活動。應避免與各種“云養經濟”平臺合作,以免觸碰法律紅線。對于發現的“云養經濟”領域涉嫌違法犯罪的線索,公眾應積極向有關部門舉報,共同維護良好的市場秩序和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