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項備受矚目的國家手機補貼政策(簡稱“國補”)在全國范圍內正式拉開帷幕,其中,蘋果公司的部分高端機型,如iPhone 15與即將上市的iPhone 16,均被納入此次補貼范疇。一位消費者通過該政策,以5499元的驚爆價購入了一部256G內存的iPhone 16,這一價格不僅遠低于國際市場價格,更是讓iPhone 16一躍成為蘋果家族中炙手可熱的明星產品。
與此同時,網友們還驚喜地發現,在國補政策的強力推動下,早已上市的iPhone 13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價格優惠。其128G版本僅售2999元,創下了歷史新低。然而,面對如此誘人的價格,消費者們在購買時仍需保持理性,切勿被低價蒙蔽雙眼,忽視了產品的實際性能與使用壽命。畢竟,在相近的預算范圍內,已有眾多配置更為先進的新款手機可供選擇。
市場研究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的最新報告顯示,盡管去年iPhone在中國市場仍保持著一定的競爭力,但隨著華為、小米等國內品牌的強勢崛起,蘋果在中國市場的銷量卻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數據顯示,去年第四季度,蘋果銷量同比下降了18.2%,市場份額被進一步壓縮。
就在一年前,iPhone還牢牢占據著中國最暢銷手機榜首的位置。然而,時過境遷,如今的蘋果已不再是那個不可撼動的市場領導者。去年第四季度,華為憑借出色的市場表現成功登頂,小米緊隨其后,而蘋果則跌落至第三位,市場份額僅占約六分之一。這一變化無疑反映出中國手機市場競爭的激烈程度,以及消費者對手機品牌與性能需求的日益多樣化。
不僅如此,蘋果在中國市場的挫敗還直接影響了其全球銷售業績。去年第四季度,iPhone全球銷量同比下降5%,市場份額也下跌至19%。這一數據無疑為蘋果敲響了警鐘,提醒其在面對日益多元化的市場需求時,必須不斷創新與調整策略,以保持其市場領先地位。
在此背景下,消費者在購買手機時更應保持理性與審慎。除了關注價格因素外,還應全面考慮產品的實際價值、性能特點、售后服務等多方面因素。同時,選擇正規渠道進行購買也是保障自身權益的重要一環,以避免因貪圖便宜而陷入不必要的消費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