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密歇根大學與梅賽德斯-奔馳聯合發布了一項突破性研究,該研究揭示了從稻殼中提取硬碳并用于電池負極的新工藝。這一創新方法不僅超越了傳統石墨負極的性能,還顯著提升了電池的可持續性。
長期以來,鋰離子電池主要依賴石墨作為負極材料。然而,石墨的生產不僅高度依賴進口,而且伴隨著大量的碳排放,對環境造成了不小的壓力。相比之下,稻殼作為一種豐富的生物質資源,為負極材料的可持續生產提供了新的可能。
在這項研究中,密歇根大學的研究團隊通過高溫處理技術,成功將稻殼中的碳轉化為硬碳。實驗結果表明,這種稻殼硬碳的電化學性能達到了700mAh/g,遠高于傳統石墨負極的370mAh/g。更令人振奮的是,稻殼硬碳在電池中還表現出了更高的能量密度,為電池性能的提升開辟了新的途徑。
值得注意的是,這項研究并非孤立無援。密歇根大學團隊在此之前曾對從稻殼灰中提取硅進行過深入研究。在提取硅的過程中,剩余的灰燼中富含60%-70%的碳。研究人員通過深入分析發現,這些灰燼中的碳并非無序排列,而是呈現出一種有序結構,即硬碳。這一發現為稻殼硬碳的提取和應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這項研究得到了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和梅賽德斯-奔馳北美研發部門的大力資助。這些資助不僅為研究的順利進行提供了必要的資金保障,還促進了學術界與企業界之間的緊密合作,共同推動了新能源技術的創新與發展。
隨著全球對可持續能源需求的不斷增長,鋰離子電池作為重要的儲能裝置,其性能的提升和材料的可持續性成為了研究的熱點。密歇根大學與梅賽德斯-奔馳的這項研究無疑為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的創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也為未來新能源技術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