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項由匹茲堡大學開展的研究揭示了令人矚目的發現:在詩歌鑒賞領域,人工智能(AI)生成的作品與人類歷史上著名詩人的杰作之間,界限變得模糊不清。據The Rundown AI報道,該研究結果顯示,參與者在區分AI創作與莎士比亞、艾米莉·狄金森等文學巨匠的作品時,面臨了巨大挑戰。
研究共涉及約1600名參與者,他們被隨機展示了一系列詩歌,其中包括AI生成的作品和真實詩人的作品。任務要求他們選出自己偏愛的詩歌。出人意料的是,AI創作的詩歌不僅在“美感”和“易理解性”方面獲得了高度評價,而且超過78%的參與者給予AI作品的平均評分,竟然高于人類詩人的原作。這些參與者認為,AI的詩歌在韻律、審美及情感表達上更為出色,節奏更佳,整體感受更為優美。
研究的主導者,Brian Porter博士指出:“我們的研究表明,人們難以辨識AI生成的詩歌,并且他們更傾向于喜愛AI作品而非人類創作。事實上,AI生成的詩歌更常被誤認為是人類所為,而非真正的人類作品。”這一發現無疑對文學創作和鑒賞的傳統觀念構成了挑戰。
研究過程中還出現了一個有趣的反轉現象:五首被認為最不可能出自人類之手的詩歌,實際上均出自著名詩人之手;而四首被評價為最具人類風格的作品,卻是AI的杰作。這一發現進一步證明了AI在模仿人類創作風格方面的驚人能力,同時也引發了關于文學原創性和審美標準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