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消保委針對電商年中的大促銷活動“雙十一”中出現的“先用后付”新支付模式進行了調查。此新型支付方式允許消費者在無需預先支付的情況下下單購物,體驗后再決定是否付款,然而,這一功能卻引發了不少消費者的抱怨。
據消費者反映,他們在未經明確同意的情況下,發現默認的付款方式被更改為“先用后付”,導致在未經二次確認,如輸入密碼、刷臉或指紋的情況下商品被直接下單。部分消費者本意只是想將商品加入購物車或收藏,以便日后比較價格或統一結算,卻不料因此直接購買了商品。更有甚者,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通過“先用后付”購買了商品,直到快遞送達才驚覺,并因此產生了額外的違約金和逾期費用。
上海市消保委在模擬消費者體驗過程中發現,多家主流電商平臺均推出了此類“先用后付”或“先享后付”服務。盡管這種服務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大的支付靈活性和購物便利,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
首先,部分平臺為信用達標的用戶默認開通了此服務,或在消費者未明確注意的情況下進行了開通。由于“先用后付”的一鍵購買流程與傳統結算方式不同,導致了不少消費者誤下訂單或被收取逾期費用。
其次,盡管“先用后付”的零元下單方式看似不占用消費者資金,但實際上它是基于第三方金融機構對消費者的授信。若消費者未能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支付,將面臨逾期費用和信用損失的風險。然而,平臺在推廣此服務時并未充分向消費者說明其潛在風險。
最后,消費者在嘗試取消“先用后付”服務時遭遇了困難。部分平臺的取消入口設計得極為隱蔽,使得消費者難以找到;即使找到了取消路徑,也常因存在未完成的“先用后付”訂單而無法成功關閉。
上海市消保委呼吁電商平臺,在推廣“先用后付”等新型支付方式時,應充分尊重消費者的選擇權,明確告知服務的詳細條款和風險,并提供簡便易行的取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