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西藏昌都市的凍多村,近日傳來了一項令人興奮的古生物學發現。中國地質調查局自然資源實物地質資料中心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專家團隊合作,揭示了該區域恐龍時代的秘密。
故事始于2023年7月,自然資源實物地質資料中心的團隊在昌都市卡若區北部進行野外工作時,偶然間注意到一段鄉村道路兩側的巖石石壁上,似乎刻有類似爬行動物腳印的痕跡。這一發現立即引起了專家們的濃厚興趣,并促使他們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遺跡學專家展開深入合作。
經過長達半年的細致調查與研究,專家們確認,這些痕跡實際上屬于距今約1.7億至1.66億年前的中侏羅統東大橋組地層中的恐龍遺跡化石。更令人驚奇的是,在恐龍足跡的層面及其相鄰層面,還發現了微生物席、古藻跡、石針跡等多種遺跡,這些遺跡共同揭示了當時低能淺水的生態環境。
在凍多村發現的兩處恐龍足跡化石點中,第一處由三個連續的大型獸腳類恐龍足跡構成,屬于實雷龍足跡科。而第二處則發現了尺寸較小的蜥腳類恐龍足跡,這些足跡大小從8.8厘米到15.5厘米不等,與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小的蜥腳類足跡相當。據推測,這些足跡的造跡者體長約2至3米,是一種早期的小型蜥腳類恐龍。
這一發現不僅拓寬了昌都地區蜥腳類足跡的大小范圍,還進一步強化了之前的科學假設,即中國西南地區東部在侏羅紀中期是古特提斯洋的一部分,且當時的恐龍動物群以蜥臀目恐龍為主。這些新記錄還為蜥腳類的早成性和年齡隔離提供了寶貴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