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國產旗艦手機市場出現了一個引人注目的現象:電池容量的大幅提升。與過去幾年旗艦機主流的4500-5500mAh電池容量相比,今年的新機普遍躍升至5500-6500mAh區間,甚至有的機型突破了7000mAh大關。
在眾多新機中,華為Mate 70 Pro系列、榮耀Magic7系列、vivo X200系列、OPPO Find X8系列以及小米15 Pro等機型,電池容量均達到了新的高度。而紅魔10 Pro更是憑借超過7000mAh的電池容量,成為市場上的佼佼者。據微博博主爆料,明年高性能旗艦新機的電池容量有望進一步攀升至6500-7000mAh。
這一波電池容量增長的背后,離不開硅碳負極電池技術的應用。傳統鋰電池負極材料石墨雖然穩定且成本低廉,但其容納鋰離子的能力有限,最大理論容量值約為370mAh/g。而硅對鋰離子的吸附能力遠超石墨,理論容量值超過3500mAh/g。然而,硅在與鋰結合后體積會膨脹300%左右,可能導致電池鼓包甚至爆炸,因此無法全面替代石墨。
為了克服這一難題,研發人員將少量硅摻入石墨中,形成硅碳負極材料,并通過相關技術抑制其膨脹和裂解。今年上市的硅碳負極電池中,硅的含量大約在6%左右。小米、vivo等廠商紛紛推出了控制硅穩定性的技術,如小米的仿生自修復彈性薄膜和vivo的半固態電解液。
硅碳負極電池不僅帶來了電池容量的顯著提升,還能夠在保持大容量的同時控制電池體積。以一加Ace 3 Pro為例,得益于6%的含硅量,其電池容量從普通的5000mAh增加至6100mAh,增幅達23.1%。同時,電池體積還減少了3%,這得益于6%的硅帶來的10%能量密度提升。
然而,盡管電池容量大幅提升,但仍有不少用戶反映續航焦慮并未得到根本緩解。用戶們認為,隨著電池容量的增加,各種應用和系統功能的耗電量也在同步上升。軟件調用的資源越來越多,系統服務越來越復雜,后臺耗電也越來越大。有些用戶甚至懷疑電池存在虛標問題,或者新增加的芯片和系統服務消耗了過多電量。
這一現象引發了網友們的熱烈討論。有人認為,現在的軟件恨不得榨干機器的全部性能,因此即使硬件再強大,也難以抵擋軟件的“貪婪”。軟件與硬件之間的性能消耗關系,可以用“安迪比爾定律”來解釋:硬件提高的性能很快被軟件消耗掉。因此,盡管廠商們在硬件上不斷堆料,但續航焦慮問題依然存在。
不可否認的是,6500mAh的手機肯定比4000mAh的手機更耐用。廠商們通過內置大容量電池的方式,確實解決了一部分用戶的續航焦慮。但在部分用戶眼中,續航提升可能并不如預期那么顯著。除了軟件因素外,網絡、屏幕、刷新率、芯片性能以及系統動畫等也都是影響手機續航的重要因素。這些硬件和軟件的發展在給電池帶來壓力的同時,也帶來了更好的用戶體驗。
然而,對于那些仗著電池大就肆意消耗硬件資源的軟件來說,用戶的續航焦慮并未得到完全緩解。如果軟件能夠更加注重瘦身和優化,減少不必要的資源消耗,那么手機的續航表現將會更加出色。只有這樣,用戶的續航焦慮癥才能得到真正的緩解。